赵无极 1920-2013
赵无极,享誉国际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他生于北京,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中国现代画家林风眠。年轻时移居巴黎,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由地融汇中国书法技巧和西方抽象构图,创作出同时兼擅两个艺术传统的作品。赵无极在中西艺术的丰富历程造就其绘画造诣,如同他的名字 — 无极,一位「没有极限」的艺术家。
赵无极于1920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族谱可上溯至宋代。自幼受祖父传授书法,在家人的鼓励下热爱绘画。十五岁时,赵无极考进著名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在六年间,他学习以石膏像和模特儿写生,进而研究油画技巧和传统明、清中国画。他抗拒盲从式的写实主义,代以致力于在他的作品里捕捉构图的主要元素。
1941年毕业后,赵无极留校担任助教。他从叔父由巴黎带回的明信片以及当时在中国流通的美国杂志中找到了自己的老师 — 塞尚(Cézanne)、马蒂斯(Matisse)、毕加索(Picasso) 。他们的作品使赵无极相信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种种疑问只能够从研习塞尚和马蒂斯去找答案,中国传统绘画和欧洲学院画派都于事无补。
在父亲的同意下,赵无极决定与妻子谢景兰一同前往巴黎深造艺术。 1948年,他们一抵达巴黎,就跑到罗浮宫共渡在法国的第一个下午。他们在蒙帕纳斯定居,与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为邻,并且与皮耶 · 苏拉吉(Pierre Soulages)和琼 · 米罗(Joan Miró)等其他在巴黎落脚的艺术家结下不解之缘,为他之后很快获得国际认可起到极大的催化作用。
回顾巴黎对他作品的影响,赵无极在1961年说:「虽然在我作为艺术家的磨练中,巴黎的影响毋庸置疑,我亦想说明:随着我更深层的性格成型,我逐渐重新发现中国。在我的近作中,这一方面表露无遗,显然与生俱来。但矛盾的是,也许此番回归自己的本源实归功于巴黎。」
六十多年间,赵无极一直在作品中寻找崭新的个人表达方式,在抽象艺术领域打开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融合并超越了中国精神及西方艺术传统,写出现代艺术史上辉煌的一章。
2013年,赵无极在瑞士逝世。
-
29.05-31.10.68, 1968
-
01.04.1986, 1986
-
08.10.84, 1984
-
15.2.93, 1993
-
18.07.83, 1983
-
26.7.73, 1973
-
27.12.89, 1989
-
28.08.96, 1996
-
31.10.79, 1979
-
7.9.88, 1988
-
9.7.73, 1973
-
Untitled《無題》, 1980
-
Untitled《無題》, 2007
-
Untitled《無題》, 1981
-
Untitled《無題》, 2007
-
Untitled《無題》
-
Untitled《無題》, 2007
-
Untitled《無題》, 1981
-
Untitled《無題》
赵无极的艺术发展终生演变无间,其作品可被归纳为三个关键阶段:
中法时期的具象风格(1935 - 1954年)
赵无极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始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尽管他接受可谓典型的中国艺术教育,包括油画和传统明清绘画技巧,但该校大部分老师曾在比利时和法国留学,所以课程亦涵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流派,包括印象派。此外,他从叔父由巴黎带回的明信片和在中国流通的美国杂志中发现了塞尚(Cézanne)、马蒂斯(Matisse)和毕加索(Picasso)的作品,启发良多,并因而在1948年与首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踏上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旅程。
为避免他的作品被贬视为「中国东西」,他在早期刻意回避中国传统主题和技法。同时,赵无极特别欣赏瑞士裔德国籍前卫画家保罗 · 克利(Paul Klee)的画作。克利致力探索色彩的潜在表现力,以及颜色与音乐、精神性和民俗艺术的关联,兼且对北非语言中的神秘象形文字符号十分着迷,视它们为最纯粹的表达形式。在赵无极的「克利时期」,画布成为一个供艺术冥想所用的空间,以精细线条和生动的原色描绘的半抽象人物、风景、建筑和静物,呈现出内心世界千变万化的面貌。
在具象和抽象之间(1954 - 1957年)
五十年代中期,赵无极的艺术风格经历了颠覆性的变化。他后来回忆:「我在这个时期的画作不再可以辨识,静物和花卉的形相不复存在。我渴望发展出一种富想象力、不可理解的艺术语言。」1954年的作品《风》(Vent)被认为是赵无极第一幅抽象画。这幅画综合了他锲而不舍的努力,试图以绘画捕捉「风掠过平静水面」的状态,从而追寻「在他心中已经打开的窗户」。
赵无极的「甲骨文系列」发掘出一种受他自身文化根源启发的全新艺术语言。他的灵感来自古象形文字的精神性,它们记录了商代的卜卦传统,并为汉字的发展打造基础。 (赵无极在童年时,他的父母就曾用这些象形文字教他写字。) 赵无极相信这些「神秘符号」表达了宇宙中「看不见的自然现象」。自此,他更大胆地将甲骨文和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不时以书法取代随意蜿蜒的绘画笔触。
抒情抽象是汉斯 · 哈同(Hans Hartung)和乔治 · 马修(Georges Mathieu)推崇的一种抽象表现风格,偏重和谐性和绘画性。紧随这思路为赵无极提供了一条表达自我的全新通衡大道。从他作品的面貌可见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愈趋自由。他的作品所表达的一个新宇宙来自艺术家的内心,当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抽象美学。
无极抽象艺术(1958年开始)
1957年的纽约之行为他注入冲击,同时令他认知到他已经到了一个绘画阶段的尽头。他说:「我渴望画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生命的气息、风、动感、形相的生命、色彩的诞生及其融合。」 为表明与具象绘画分道扬镳,他在1958年决定不再为作品命名,仅以完成日期来标识。他牢牢抓住一份「强烈的创作渴望」,夜以继日地作画。
狂草时期 (1959 - 1972年)
赵无极发展出「狂草时期」的契机与他第二任妻子身体欠佳不无关联。在之后的十年间,直到1972年只有41岁的陈美琴香消玉殒,赵无极陷入了一场「真正的噩梦」。
「狂草时期」的作品反映了这场颠覆赵无极生活的动荡,同时也表现他对平静安宁的向往。媲美唐代书法家张旭和怀素狂乱草书的激荡线条在爆发,紧慑巨幅画布上的气氛,不断与原始和混沌的国度搏斗。
「狂草时期」标志着赵无极转向更宏大壮丽的抽象风格达到顶峰,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文人艺术的表现形式、律动、光线、空间和西方艺术的力量、色彩交汇融合。
回归水墨(七十年代初)
七十年代初,个人生活逆境重重,赵无极搁置油画,集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画法创作尺幅较小的作品。陈美琴的逝世使赵无极无法释怀,他回到上海探望家人,阔别二十多年后首次重回故地。
赵无极曾抨击过水墨画固步自封的传统主义,但他发觉自己已被卷返自身的文化根源,感应着一份鼓舞,要去开创一种单色水墨技法,将中国传统书法和山水画与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的构图方式相结合。水墨让赵无极挥洒自如,下笔速度远胜厚重的油彩,于是轻盈灵动的笔触与空间感的平面绘法、深思熟虑的留白在对比互动。黯黑笔触和柔和渲染在勾勒的山水中互相辉映,呈现出赵无极灵性创作力中原始和内在的一面。
走向巅峰(七十年代以后)
七十年代起,赵无极的作品明显从早期抽象的青涩活力走向存在意义的追寻,开始探索更深刻、更微妙的内心意象,这与中国历代文人的观念不谋而合。赵无极的巨幅抽象风景画不再注重线条和动势,而是侧重对光线和空间的追求,营造超凡脱俗的境界。
赵无极解释:「到了这时期,也许我已经成熟了,我画我的生活,但我也想画一个眼睛看不见的空间,一个梦的空间。」 赵无极专注留白,他将稀释颜料层层铺叠,呈现出一份澄澈和富韵律的淋漓,由此独特地将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技法混合。
八十年代中期,作品由气势磅礡的景观变为崇高、广阔无垠的诗意空间,铺陈着片片纯净无瑕的色彩。赵无极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不断丰富自我,到了这个阶段,他灿烂的艺术生命充分体现了他名字的含义 — 无极,一位「没有极限」的艺术家。
-
色相无边 — 莫奈的启示
季丰轩 2023年1月4日 - 4月18日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和印象派画家打开了艺术史一个新篇章,为其后150年以至未来的风景画家点灯引路,启发他们不断开拓想像,捕捉超越现实的不同世界。 季丰轩很荣幸在今次展览带来一幅莫奈迁入吉维尼(Giverny)后的早年杰作 — 《牡丹》(Pivoines) (1887年作)。同场展品包括现代艺术家赵无极、朱德群和谢景兰以及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莎拉・休斯(Shara Hughes)、姜明姬(Myonghi Kang)和齐亚德・达卢勒(Ziad Dalloul)的精选画作。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将这批不凡的画作互相比较,从中领略莫奈遗泽其中一个足堪细赏的横切面。 季丰轩敬邀您一同踏上这趟从莫奈到现今的探索之旅,沿途画作展现活力洋溢又寓意深远的各式生命领域,尽除古今中外和内外世界之间的藩篱。 莫奈的风景画为现代艺术的滥觞 今次展览的重心是莫奈对后来艺术的影响,他以前所未见的手法诠释自然,将西方风景画从学术理念和象征意义等规条解放出来,让风景画这个艺术类型摆脱数百年来一直被忽略的情况,进占它应有的地位。莫奈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于一八七四年在巴黎登埸,轰动一时,描绘对象仅为日常所见,但视角的戏剧性转移,强调色彩、动势和画面的手法,放松而充满能量的笔触等等,令作品捕捉到现代人所感受的现实世界。耀眼的色彩不停互动,画面再没有描绘对象清晰的轮廓、形状或外貌,仅余重重如烟若云的色斑,勾出似非而是的物相。画布上的风景盖上了垂幕如雾,经过析滤,被撮成它的本相,这个革命性的手法,竟然非常有效地展现自然景物稍纵即逝的外貌。 莫奈推翻了十九世纪中产阶级共同认识的“现实世界”,当时的评论家对他我行我素和充满争议的全新绘画写实理念嗤之以鼻,讥讽他标新立异的画面如同“未完成品”,艺评家路易・乐华 (Louis Leroy) 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片素描又或“印象”。莫奈和他的战友们欣然以这番攻击为启发,把这个思潮定名为“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既意想不到,亦顺理成章,莫奈的艺术实验和创新手法结果为风景画重新定义,在不同文化的现当代艺术家的想像领域中扎根萌芽。 心灵的景致 莫奈重视笔触和绘画本身过程,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家如赵无极、朱德群和谢景兰效法的典范,引领他们追求主观、抽象的表现形式。他们更在印象派的启发之下远渡重洋去到巴黎。许多世纪以来,山水画一直是东方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视觉表现形式,用以展示画家的内心境界,包含他的学识、他的信念和他的文化品味,总结他的学养和人格修炼。在这些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东西方艺术文化传统间的碰撞孕育出无边无际的内心世界的前卫画面,当中揉合了西方油画技法与宋代文人文化,由此掀开中国现代艺术史崭新的篇章。 超越现实的世界 莫奈与当代艺术之间并不疏远,他的洞见至今依然掷地有声,风景画一直与时并进,不断萌发新颖多样的表现形式。有些艺术家挑战传统风景画的概念和形而上界限,亦有艺术家致力各式艺术实验,包括即兴和不断变化的表达形式、出其不意的媒材、爆炸般的色彩运用,将风景画的理性和感性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今次展览列举了几个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莎拉・休斯、姜明姬和齐亚德・达卢勒为例,虽则远非包罗全局,然而均为当中表表者。 回顾而言,莫奈发现了时间和空间、光线和颜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互动的秘密,随之改变了绘画创作的重心,成就前所未见的视像,更重要的是他示范了要展现这个世界的样貌可以用不同手法,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继续启发着今天和明天的艺术家,奠定莫奈一代传奇的地位。 赞助更多 -
三十而立
季丰轩画廊成立30周年展览 2021年6月14日 - 8月31日 -
无形之形.无形之道
香港柴湾丰业街 8 号宏亚大厦 11 楼 2020年10月16日 - 12月15日 -
绿磨坊街
香港中环雪厂街二十号地下 季丰轩画廊 2018年5月9日 - 6月16日2018法国五月联办节目「绿磨坊街」,展出赵无极、谢景兰、皮耶.苏拉吉、山姆.弗朗西斯、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及乔治.马修一批精彩画作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