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华 1962

生平

1962年生于中国湖北省。 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他幼年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十一岁开始临仿俄国写实主义及欧洲大师作品,中西绘画技巧均十分圆熟。他的油画作品中的笔触灵巧跳跃如书法,自由洒脱。他是著名的85美术新潮的先锋之一。早期受德国后表现主义影响,但很快以备受推崇的《拱门》系列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往后,他的成绩一直得到肯定,不断获邀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包括1996年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中国! 》展览,其他参展艺术家包括: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等﹔2008年,方少华于上海美术馆举行大型个展《方少华——为伊甸园寻找无公害的苹果》。他的油画曾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东京美术馆等展出。作品获德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文化与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及私人藏家收藏。

作品
风格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以表现主义、普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涉及乡土寻根、都市改造、社会变迁、文化演进、时尚更迭、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和艺术史料等经典话题的油画作品。从1990年代初期的《红柱》系列起步,他的创作先后经历了《拱门》和《伞》等树立个人标志的作品系列。近十年来,他又以《似水流年》、《伊甸园》等系列以及众多再造艺术史经典的作品闻名,例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草地上的午餐》等。

 

从2008年开始,方少华戏仿文人水墨写意的实验,主要为松树、竹子、牡丹、龙虎等经典题材,毛笔的特殊笔性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传统中国文人画不同的是,为了对应写意笔墨元素而在画布上反复叠加的油彩笔触,与宣纸上渗化渲染的水性笔触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独特的用笔方式和材料肌理形成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接着这个发展,他用毛笔在画布上自由挥洒地尝试,发展出《无谱之竹》系列。画家画竹通常依据画谱的步骤,先画竹杆后画叶,竹叶的聚散分布也有根据,但方少华的《无谱之竹》则抛弃所有画谱的规则。这个系列中的每一组作品都是由许多张连续画面组合构成,从第一个纯白底色的画面上开始,白色的竹子渐变成浅灰、深灰直至黑色。而在近乎全黑的画面上,他再以灰色、白色笔触不断涂绘,令明暗层次渐渐变浅,最后的画面被高密度的白色笔触所覆盖,进而形成了难于辨识的、近乎于抽象的视觉图式。黑与白的叠加,最终消解了画面形象与符号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寓意,最初于无中生有,最后又复归于无。

 

「在方少华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中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些精神和语言上的特质: 他善于以轻松和略带趣味化的姿态,洒脱、甚至有些华丽的笔触在画面营造出某种历史质感,但却不轻意对画面的图像符号进行价值判断。他宁愿通过表现性语言在不同视觉元素间制造矛盾的办法,来呈现他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历史与现实间的反思状态。他是一位可以使画面自我描述和自我表达的艺术家。」

王专 著名艺评家及策展人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