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丰轩于十一月诚意呈献《后院 — 林延、韦佳作品展》,是为两位艺术家首次在香港举行的展览。
林延和韦佳生于中国,现于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及创作。两人艺术发展之途迥异,最终却钟情于同一物料:传统中国宣纸。两位艺术家各以独特方法,赋予这种历史悠久物料现代意义。林延的现场装置艺术体现了转化与革新,而韦佳采用极其著重过程的拼贴方法,完成的作品叫人惊叹。二人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却又散发着共同的神采 ── 一种超越物料的情感。是次展览尝试打开一扇窗,一窥两人的共同神采。
林延: 宣纸现场装置 — 反思历史自然与现代化
林延生于艺术世家,幼年已接触艺术,祖父是中国现代设计之父及油画家庞薰琹,父母均为艺术家。她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巴黎及美国继续硕士研究,并专注于装置艺术。林延虽未受过传统水墨画的训练,她总是为纸墨的表现力而著迷,而且把纸墨看成是她的个人物料。林延从身边事物与生活经验取材,以纸墨为私人表达方式,创造以装置艺术为基础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者密不可分,但看来却有自己的生命气息。
林延特别为是次展览创作了一种建筑干预。她的装置往往根据展览现场的空间创作,回应实际空间,并与之互动。 《共处》及《呼.吸》的作品主题是现代化及其对自然的影响。
第一个装置《共处》,回应了香港迷恋建筑的固有文化。为了增加楼底高度,很多室内空间不安装正式天花,任由纵横交错的电线、水管、通风管道外露,就算是最亮丽的玻璃幕墙建筑,内部都透着一种工业味道。林延同时隐藏与暴露这些工业元素,把电线管道裹于层层宣纸中,重点突出,在作品中重置这些常受忽略的物件,使之成为美学元素。
《呼.吸》与自然世界有关。一九九零年代,林延看着家乡北京重建成现代都市,开始创作一系列作品回应。 《呼.吸》是这系列的延续。她认为重建的新都市并没有尊重北京的文化历史,也没有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近年,现代化步伐从不间断,为北京带来严重污染。林延的《呼.吸》提出人类选择与自然世界共存的方法。这件作品放近画廊入口,参观者一进入展览会场,就看见头上悬着一团饱吸浓厚水墨的黑色物体,林延把一幅皱破的豹子水墨画缝缀其中。这影像提醒我们人类现代化的沉重代价,我们的行动与周遭世界密不可分。
韦佳: 水墨宣纸拼贴 — 拆解重组 重新定义传统
韦佳擅水墨画,幼年已开始习画,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碰上林延。他认为传统中国书法太有限,在美国攻读研究院时,开始寻找新的表达法式。但以传统中国书画角度看,他的作品是传统的延续,并没有与历史断裂。他铭记、尊重这传统(他仍每天练书法),在创作中结合于美国学习到的方式与物料,拼贴与树胶水彩常常在他的作品出现。韦佳用色大胆,他撕破宣纸、重裱、挪用汉字、摒弃字的意义只取其形,而这种种方法重新定义传统。
韦佳撕破自己的书法作品,创造出完全独特的书法拼贴。他混合中国水墨及树胶水彩,在层层宣纸上井然写上汉字。受大自然启发,他喜欢运用能引发他情绪或记忆的颜色。研究过一笔一划的形态及其中的空间后,他分拆这些元素,把纸逐层撕破、重组,不断重覆,直至他认为作品完成。韦佳的创作以沉静的书法开始,随后的撕破拆解把偶然这一元素带进艺术创作过程,每一碎片都是一块拼图,要创作者解难。作品的结构有一种「全然划一」的效果,达致一种以虚(空间)、实(笔划)构成的节奏,加上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层层色彩,每一件作品散发着独有的存在感,呼唤观赏者走近细看。
传统中国美术的物质文化不断演进,林延与韦佳为传统宣纸带来新意。从是次展览可看到,二人并没有为传统所困,传统只是他们众多特质的一部份,这众多特质构成两人的艺术及个人身份。他们在中国成长,于国外接受教育,游走于世界各地,处身于日益全球化的艺术空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保持朴实、不徐不疾的生活。韦佳每天早上会到葱郁的展望公园,林延每天走在回工作室的路上,从看到的建筑物细微特点中吸取灵感。他们以毫不费力、不着痕迹的态度,把日常生活经验注入作品中,使作品如此独特、迷人。韦佳沉静的作品充满禅意,林延的作品非常个人,却同时具社会意识。他们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一窥二人共同神采的精妙之处。
《后院 — 林延、韦佳作品展》
展期
2015年11月17日 至 12月16日
场地
香港中环雪厂街二十号地下 季丰轩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