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弓 1959
張弓,1959年生於中國北京,1993年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圖形想像專業碩士畢業,現為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張弓繪畫常從流行文化汲取靈感,帶超現實主義風格,且充滿荒誕幽默的卡通意象和符號,寄寓了他對世界急速變遷的關注和對生存現狀的反思。同時,張弓亦是在中國製作手繪動畫藝術短片的先驅之一。
中國八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帶來不少國際文化交流,使年輕的張弓得以接觸西方繪畫,並在開放的氛圍下創作。九十年代,張弓富敘事性的超現實繪畫表達了對中國社會轉型的關注及個人情感,廣受海外畫廊和策展人青睞。他與劉野、岳敏君等參加不少重要展覽,如1996年德國波恩「中國!前衛藝術展」和1997年「8 + 8 -1歐洲巡迴展」,讓他晉身中國當代藝壇。
1999年,為了向更大量群眾表達複雜的藝術概念,張弓選擇全心投入到動畫藝術短片創作中,十年間以全手繪的方式創作了5部動畫,多次入選國際動畫節,並獲海內外獎項。
2010年,張弓回歸繪畫。適逢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就和市場備受國際矚目,張弓也因此在首次造訪紐約後,圍繞紐約和北京為主要題材,再次專注繪畫。2017年後,張弓的想象力越發驚人和奔放,他更多地圍繞理想化的淨土及宗教母題,引領觀者走進他所營造的奇詭世界之中,並反思信仰與社會之關係。
張弓曾於北京國際藝術畫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四合苑畫廊、深圳華·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東京宮嶺畫廊、紐約凱尚畫廊、藝萊畫廊、新澤西克雷斯吉基金會畫廊、荷蘭馬拉什畫廊、德國波恩Kunstmuseum和新加坡美術館等地舉辦展覽。作品曾獲香港M+博物館、美國亞洲協會、倫敦薩奇畫廊、北京美術家協會等收藏。
-
Elements of Love 《情人要素》, 1993
-
No Direction 《失去了前進方向》, 1994
-
Light of God 《英神之光》, 1996
-
Attacking Big Bird 《鷹擊長空》, 1996
-
Beijing No.2 《北京城二號》, 2010
-
Beijing No.1 《北京城一號》, 2010
-
The Family of Miss Panda 《潘大姐一家》, 2011
-
Miss Panda 《潘大小姐》, 2011
-
Miss Panda on Street 《街頭的潘大姐》, 2011
-
The Family of Xiao Tang 《小唐一家》, 2011
-
Beijing Grows Cuke 《北京長出了小黃瓜》, 2012
-
Meeting at Café No.3 《相約咖啡館 3》, 2012
-
The Rem Koolhaas on the Third Ring Road 《三環路的庫哈斯》, 2012
-
Blues Disco No. 2 《藍調迪廳 2》, 2012
-
Imitation of Frank Gehry in Beijing《弗蘭克·蓋瑞,北京山寨》, 2012
-
Ms Red on Sofa 《沙發上的紅姐》, 2012
-
Meeting at Café No.3 《相約咖啡館 3》, 2012
-
Mickey Mouse and Donald Duck at War 《米老鼠大戰唐老鴨 》, 2013
-
Café in Yellow and Red 《咖啡館黃紅》, 2013
-
Café in Grey and Blue 《咖啡館灰藍》, 2013
-
Beijing No.5 《北京城五號》, 2014
-
Beijing No.3 《北京城三號》, 2014
-
Beijing No.4 《北京城四號》, 2014
-
Front Gate Tower of Beijing City 《北京城前門樓》, 2015
-
Metropolis No.2 《大都會二號》, 2015
-
Metropolis No.1 《大都會一號》, 2015
-
Night is Gone 2 《夜遠去 2》, 2015
-
Metropolis No.4 《大都會四號》, 2015
-
Hallelujah (Series Five) 《哈利路亞系列五》, 2015
-
Hallelujah (Series Five) 《哈利路亞系列五》, 2015
-
Kids, Don't be Afraid 4《小孩不怕 4》, 2016
-
Speechless Dinosaur 《不會說話的恐龍》, 2016
-
Metropolis No.6 《大都會六號》, 2016
-
Metropolis No.5 《大都會五號》, 2016
-
Good Promise 《美好承諾》, 2017
-
Why Can't a Panda Become an Elephant? 《熊貓為什麼不能變成大象?》, 2017
-
Mr. Godot Will Definitely Come Tomorrow 《戈多先生明天一定來》, 2017
-
Wandering 2 《遊蕩 2》, 2017
-
Meditating Dharma 《修佛》, 2017
-
Sentimental Garden 《感傷的花園》, 2018
-
Treasure of August 《八月的寶貝》, 2018
1992 - 1999年: 超現實繪畫
九十年代的中國,各種西方當代藝術、進步思潮與理論一湧而入。張弓自言受此影響,渴望以繪畫和觀眾對話,影響社會。這種意圖大量地隱藏在他早期超現實繪畫裡充滿荒誕幽默的符號與象徵中。畫中人物既述說幽微曲折的內心故事,也表達了對中國社會急速轉型的關注,乃至對文化、環境和生存現狀的種種反思。這些畫作色調鮮明,佈局結構嫻熟,已具個人風格。
左 : 《情人要素》| 1993 | 油畫 | 100x80.5cm
中 :《勇敢的湯姆之一》 | 1995 | 油畫 | 193.5x130cm
右 :《家庭景觀》| 1992 | 油畫 | 227x181cm
左 : 《幸福童年》| 1995 | 油畫 | 112x145cm
右 : 《電腦病毒4號》| 1996 | 油畫 | 182x227cm
1999 - 2009年: 暫擱畫筆,投入動畫
為了探索表達複雜的藝術概念及更有效地向大量觀眾群傳遞訊息,張弓於1999年投身動畫藝術短片創作,在十年間以全手繪形式創作多套動畫短片,包括《樹》(2003年)、《鳥》(2004年)、《黑豬白豬》(2005年)、《思凡》(2006年)和《紅姐》(2009年)。藉著他自創的動畫角色情節,喚醒觀者對人類價值觀的自省。
2007年: 卡通人物另置場景
在2007年左右,張弓開始在創作動畫的同時重拾畫筆。他挪用並重新演繹西洋藝術史中的經典名作,如:《自由領導人民》、《最後的晚餐》、《維納斯的誕生〉、《晚禱》,或以自創的動畫角色「紅姐」入畫,或用當代人所熟悉的卡漫角色置換掉原本的人物,極具黑色幽默。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個似曾相識,卻別有天地的詭譎世界,也呼應了中國當代社會古今雜揉的生存狀況。
《維納斯的誕生》| 2007 | 布面丙烯 | 100x190cm
《瑪哈》| 2008 | 布面丙烯 | 112x145cm
《對抗》| 2009 | 布面丙烯 | 120x220cm
2010 - 2016年: 城市系列
2010年張弓在首次造訪紐約後,正式回歸繪畫創作,題材圍繞紐約和北京。紐約都市生活代表豐富的物質文明,但密集的空間和快速的生活節奏卻易令人壓抑焦慮。同時,張弓深切地感受到他出生成長的北京城在極度商業化擴張下,歷史文化被嚴重破壞。他於是用畫筆記錄、緬懐和想像城市,憑過人的細膩和耐心描繪出城市櫛比鱗次的建築景觀與細節,在龐雜的建築結構中穿插密集的卡通人物,但構圖和色調更趨簡要,只擷取城市的肌理與紋路,以此呈現社會變遷和高速城市化對他的衝擊。
《和諧號進北京》| 2011 | 布面丙烯 | 75x60cm
《巴别塔》| 2011 | 布面丙烯 | 112x145cm
《紐約清晨》| 2011 | 布面丙烯 | 54x65cm
2017年至今: 伊甸園系列
張弓有感於宗教文化的退場令人文與道德衰退,近作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並探索人類重返伊甸園的可能性。題材圍繞非人造的一片淨土:去種族、去性別、去國籍、去文化,如同世界最初始的狀態。張弓畫筆下除了天真的卡通化動植物,也加入頗具分量的宗教形象和符號,構成具獨特張力關係的畫面。若真若幻的寓言敘事,表現了複雜的社會現實,暗示美好生活中所蘊藏的疑惑不安,也提醒觀者反思當代社會與信仰文明的關係。
《感傷的花園》| 2018 | 布面丙烯 | 140×344cm
《戈多先生明天一定來》 | 2017 | 布面丙烯 | 95×1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