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李華弌,1948年生於上海,六歲師從海上畫派晚期著名畫家王一亭之子王季眉學習水墨。十六歲時,跟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生張充仁學習西方藝術,後者以現實主義水彩畫而聞名。雖然在「文化大革命」(1966-76年)中,李華弌因精熟筆墨、受過良好藝術教育留在上海做宣傳美工。

 

七十年代中,李華弌遍訪國內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址,其中就有安徽省的黃山。他還對古代佛教藝術產生興趣,並不顧漫長艱辛的旅程前往敦煌學習古代窟穴中的佛教繪畫數月。李華弌自學了早期中國畫歷史,並通過對甘肅敦煌石窟佛像的非正式研究,了解中國宗教畫。他曾前往北京參觀展覽,如在1978年,他首次欣賞到北宋山水畫和大型現代西方藝術展,使其大開眼界、印象深刻。

 

           
於敦煌(左)及黄山(右)

 

1982年,李華弌與妻子移居美國三藩市,入讀舊金山藝術學院攻讀美國戰後藝術,兩年後獲藝術碩士學位。李華弌在美國帕薩迪納亞太博物館舉辦了首個作品展,主要展出其敦煌風格的作品和「抽象表現主義」作品。尤其他的抽象風格作品深得著名中國畫學者邁克爾 · 蘇立文 (Michael Sullivan) 的稱讚。

 

      
於美國帕薩迪納亞太博物館(左)及展覽現場(右)

 

接下來的十年,李華弌不斷探索將早期中國藝術元素與抽象繪畫結合的可能性,並在中國畫的重要主題 — 山水,開拓新領域。他在90年代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風格;這一風格以高山峻嶺為基調,代表了對北宋時期山水畫的推崇。一如文人畫家,李華弌一直追求的,是北宋畫中的氣度及優雅,是文人畫中的水墨精神,並且在當代與傳統、天地與人文之間建立獨特的連繫,於是,他歷年來不斷親身探訪中國名山大川,以領悟宇宙自然的氣韻。

 

過去十數年中,李華弌曾多次遊歷中國名勝,足跡遍及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湖南張家界、陝西華山、等地。2015年,他花了一個月的長途旅行到安徽省四大名山; 走訪重慶武隆喀斯特的天生三橋; 並專程到四川、湖北、湖南以前無法進入的領域,包括壯觀的武陵源區 (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世界遺產)。

 

         

 

李華弌曾於各大藝術館舉行展覽,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芬蘭赫爾辛基美術館、瑞典北歐水彩藝術博物館。

 

作品廣為重要美術館收藏,包括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國堪薩斯大學斯賓塞美術館、中國蘇州博物館、香港M+、香港藝術館。

 

         
1999年於古根漢美術館(左)及2004年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右)
作品
風格

藝術評論

 

邁克爾 · 奈特(倪明昆,Michael J. Knight)

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資深策展人   

 

…… 1982年,李華弌和他的妻子抓著機會前往美國,定居三藩市……進入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於1984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 李華弌在藝術學院的老師們傳授的都是後現代理論,並鼓勵他使用中國題材和技巧去開創自己的風格。在這種想法的引導下,李華弌開始明白,他的藝術挑戰並不限於將中國和當代西方連起來,更要將古代中國與中、西現代連起來。……

 

…… 李華弌在北宋時期( 公元960-1126)的壯麗山水畫傳統中找到靈感。……他根據一套藝術、理論和哲學基礎, 而非按照他的能力所在,去刻意地選擇他的藝術路線。首先,他汲取了北宋恢宏的山水畫的視覺吸引力。郭熙的《早春圖》是李華弌的最愛,這是一幅最複雜、最具視覺震撼力的中國畫之一。……

 

……李華弌對李成的探索,不限於遍讀文獻,還跑到李成的故鄉-現在的山東省青州臨淄。在那裡,他體會當地的山水、松樹和整個環境。他還攀涉人跡罕至之地,以推敲李成的生活環境會是甚麼模樣。李華弌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嘗試捕捉李成的繪畫技術,還盡可能在當世環境追溯李成所見所感。……

 

…… 按正宗後現代風做法, 李華弌廣納百家之說為他的作品立論。他以潑墨去造山水畫的框架構圖,而從抽象表現主義和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大師張大千的作品和著作中找到潑墨技巧的理論根據。(張大千本身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他還在中國更早典籍中找到理論基礎……

 

摘錄自〈李華弌:過去和現在〉
(原以英文刊載於2007年英國倫敦Eskenazi畫廊《李華弌的山水畫》展覽圖錄)


 

羅伯特 · 毛瑞(Robert D. Mowry)

哈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   

 


…… 李華弌從北宋時期偉大的山水畫尋求靈感,又採用宋代風格的筆法,與師承董其昌(1555年-1636 年)的清代追隨者的傳統中國水墨分道揚鑣。此外,李華弌的山峰在畫中上不見頂、下不見底,捨棄全景,僅取近觀,是超出北宋框框的手法…… 將背景山峰放於特別角度,以便風景元素推到畫的最表面,為畫作加添壯偉和動感,一如風景的簡化使之格外直接、懾人。這些特點給李華弌的畫作注入了一份新意和現代感。……

 

…… 雖然熟諳西方風格,李華弌擁護並熱心於挽救和復興經典中國傳統,然而他著意使他的畫作與傳統水墨明顯不同……

 

摘錄自〈李華弌:近作〉 
(原以英文刊載於2010年英國倫敦Eskenazi畫廊《李華弌的樹、石、霧、山》展覽圖錄)


 

 

索倫 · 麥理肯(Souren Melikian)

藝評人

 

……李華弌於1948 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家庭,一個如此背景的中國畫家竟可安然渡過文化大革命, 已經足以令人驚訝。然而,真正轟動的是他無以匹比的大師級畫藝,既收納了中國文人的源遠傳統,並把它帶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筆尖輕撥間,灰、黑隱約交替,淡墨的渲染,小松樹沿崖線蓄勢待發等等,都見證著李華弌對北宋(11 - 12世紀)大師們的推崇 — 這幅山水有著夢中美景的飄逸。然而,小心細看,不管是這幅山水又或是畫家其它作品,都不像宋代繪畫。……

 

……按氣韻而言,這些山水畫毫無疑問是中國風格,但在畫面構圖、更微的細節以及光線處理上,卻又界定出一種在中國前所未見的全新藝術創作。……

 

摘錄自〈靈感源自東西文化,一位大師的出世眼界〉 
(原以英文刊載於2007年11月2日出版之《國際先驅論壇報》)

 

2015年,李華弌於湖北


 

沈揆一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美術史論與批評教授   

 

……在當代中國畫家中,有一些人採用傳統媒材來表現其藝術,李華弌(1948 年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以其山水畫作獨樹一幟。……

 

……他先將自然景象的序列分割打亂,然後以出人意料的方法重組畫面。我們或許可以說他的觀念是十分後現代的,因為他完全解構了我們世界以及他參考的中國古典繪畫中現存的結構。但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使我們相信他的作品再現了宇宙的本質,而他的每一幅作品則向我們展現了其中一部份不完整的碎片。……

 

……他的作品深深打動我們,同時感情有所克制,從不過份張揚。作品之力量在於他把握到了文人畫的特質,也就是中國哲學數百年來所傳輸的理念,那是不受時間所動搖的永恆價值。 ……

 

摘錄自〈筆墨之趣-李華弌的山水〉
(刊載於2018年Rizzoli 及季豐美術出版社之《李華弌 心寬山水遠》)


 

吳洪亮   

北京畫院副院長   

 

……李華弌老師的畫是在繼承中求發展, 而不是一味的在求「變」。……李華弌老師的藝術明顯有別於元代以來的文人畫系統, 他試圖遠接宋人,試圖用筆墨完成對於造化性格的準確描述,他是在有效地表達框架中的寄情。換言之,李華弌老師是在繼承中國另一脈的傳統,是對於文人畫邏輯之前更遠端的中國繪畫理念的追溯。他追尋的不僅是這個傳統的精神, 更包括一份做人、做事、創作、以至生活細節都「講究」的信念……

 

……而他作品的「廣大」正是由無數的「精微」編織而成的。這樣「意象」的建構,我理解為「匠心」,而不是「匠氣」。畫山是山,畫水是水,也是一種境界。……

 

摘錄自〈師造化之奇-觀李華弌作品答客問〉
(原刊載於2016年香港季豐美術出版社《奇觀異景-李華弌新作展》展覽圖錄)

展覽
出版
報導
活動
藝術博覽會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