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華 1962

生平

1962年生於中國湖北省。198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爲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他幼年學習中國傳統書法和水墨,十一歲開始臨仿俄國寫實主義及歐洲大師作品,中西繪畫技巧均十分圓熟。他的油畫作品中的筆觸靈巧跳躍如書法,自由灑脫。他是著名的85美術新潮的先鋒之一。早期受德國後表現主義影響,但很快以備受推崇的《拱門》系列確立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往後,他的成績一直得到肯定,不斷獲邀參加世界各地的展覽,包括1996年德國波恩現代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展覽,其他參展藝術家包括:王廣義、張曉剛、岳敏君等﹔2008年,方少華於上海美術館舉行大型個展《方少華——為伊甸園尋找無公害的蘋果》。他的油畫曾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東京美術館等展出。作品獲德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波恩文化與藝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及私人藏家收藏。

作品
風格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他先後以表現主義、普普藝術和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創作了一系列涉及鄉土尋根、都市改造、社會變遷、文化演進、時尚更迭、生態環保、經濟金融和藝術史料等經典話題的油畫作品。從1990年代初期的《紅柱》系列起步,他的創作先後經歷了《拱門》和《傘》等樹立個人標誌的作品系列。近十年來,他又以《似水流年》、《伊甸園》等系列以及眾多再造藝術史經典的作品聞名,例如《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草地上的午餐》等。

 

從2008年開始,方少華戲仿文人水墨寫意的實驗,主要為松樹、竹子、牡丹、龍虎等經典題材,毛筆的特殊筆性在他的油畫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與傳統中國文人畫不同的是,為了對應寫意筆墨元素而在畫布上反復疊加的油彩筆觸,與宣紙上滲化渲染的水性筆觸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獨特的用筆方式和材料肌理形成了全新的視覺效果。

 

接著這個發展,他用毛筆在畫布上自由揮灑地嘗試,發展出《無譜之竹》系列。畫家畫竹通常依據畫譜的步驟,先畫竹桿後畫葉,竹葉的聚散分佈也有根據,但方少華的《無譜之竹》則拋棄所有畫譜的規則。這個系列中的每一組作品都是由許多張連續畫面組合構成,從第一個純白底色的畫面上開始,白色的竹子漸變成淺灰、深灰直至黑色。而在近乎全黑的畫面上,他再以灰色、白色筆觸不斷塗繪,令明暗層次漸漸變淺,最後的畫面被高密度的白色筆觸所覆蓋,進而形成了難於辨識的、近乎於抽象的視覺圖式。黑與白的疊加,最終消解了畫面形象與符號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寓意,最初於無中生有,最後又復歸於無。

 

 

「在方少華的新表現主義繪畫中我們能夠發現這樣一些精神和語言上的特質: 他善於以輕鬆和略帶趣味化的姿態,灑脫、甚至有些華麗的筆觸在畫面營造出某種歷史質感,但卻不輕意對畫面的圖像符號進行價值判斷。他寧願通過表現性語言在不同視覺元素間製造矛盾的辦法,來呈現他對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歷史與現實間的反思狀態。他是一位可以使畫面自我描述和自我表達的藝術家。」

王專 著名藝評家及策展人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