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豐軒畫廊欣然呈獻「瞬影留芳」群展,為法國五月藝術節聯辦節目之一。展覽聚焦花卉靜物畫,以法籍華裔現代藝術家常玉於三十年代一幅靜物傑作為核心,連接古今,上溯十七世紀佛蘭芒畫派藝術家華特.美頓斯 (Wouter Mertens),並對照現代主義藝術家卡特林 (Bernard Cathelin)、彭貢潘 (Pierre Boncompain)、米歇爾・亨利 (Michel Henry),進而下及當代藝術家齊亞德・達盧勒 (Ziad Dalloul)、丹尼・拿傑 (Denis Laget)、諏訪敦、小林孝亘、思凱・格拉布什 (Sky Glabush) 、崔秀汀 (Choi Soo Jung)等逾十多幅作品。
靜物畫由單純的逼真描繪演變為藝術家思考和表達的媒介。十七世紀的靜物畫追求細節與光影,以見物質豐腴。踏入十九世紀,現代藝術崛興,靜物畫超越直觀再現,探索形式、色彩、構圖與意象等表現手段。當代藝術家則擴展此題材的邊界,融入情感,承載哲思,從而扣連可見的物質世界與無形的思想世界。
「靜物畫」法語為 nature morte,英語 still life 源自荷蘭文「stilleven」。 靜物在十五世紀前皆是宗教肖像畫的點綴,十七世紀後才盛行於荷蘭和佛蘭芒地區,並獨立發展。其時海上貿易興盛,新興中產以繪畫裝點居所,彰顯品味與富足生活,「華麗靜物畫」(Pronkstilleven)應運而生,畫中珍寶諸如銀器、瓷器和異國水果琳瑯滿目,畫家以精湛技巧再現物件,色彩絢麗,幾可亂真。另一方面,虛空派靜物畫(vanitas)常蘊含警世寓意,以凋零花果、骷髏和沙漏道出萬物皆空,教人深思。
是次展覽以佛蘭芒地區靜物畫家華特・美頓斯作品《盛放花卉與小天使和仙女》(Floral Triumph with Putto and Nymph Heads) 引領觀者回溯靜物畫題材的源流,其作品深受華麗靜物畫大師楊・大衛茲・德・黑姆(Jan Davidsz de Heem, 1606-1683)啟發。畫中葡萄、檸檬和水蜜桃晶瑩飽滿,猶如觸手可及,正見到當時藝術贊助人對精緻畫作的需求,畫家才華高低也以作品質感逼真與否為準。
十八世紀後,歐洲學院將靜物畫列為基礎教程,地位遠不及反映崇高與君主權威的歷史畫。及至現代藝術,藝術家以日常無奇的靜物畫呈現新技法,詮釋新觀念。是次展覽亮點——常玉三十年代的早期珍貴作品《水果蜜餞、花籃、杯子和碟子》正展現此題材於二十世紀的嶄新發展。
常玉在1920年負笈巴黎,與分別來自意大利、蘇聯和日本的莫迪里亞尼、夏卡爾和藤田嗣治等藝術家,為巴黎注入多元文化和藝術創新精神。此作融合古今中西,不僅具有中國書法的表現力,繼承東方美學傳統,也轉化了塞尚、馬蒂斯等西方現代藝術原理。畫中由不同視點產生的小桌、花籃與杯碟並置於同一空間,拒絕統一的透視法則,上方一抹黑色色塊分割空間,簡約線條勾勒出物件輪廓,只透過色彩的微妙變化以暗示其體積感。
塞尚對繪畫內在結構的革新探索,以及野獸派的大膽色彩和感性表達,使靜物畫進入主觀和抽象新境。現代主義巨匠卡特林與彭貢潘亦追隨此脈絡,二人皆為巴黎畫派成員。卡特林承襲野獸派用色,與那比畫派(Les Nabis)的夢幻感,色調深受他遊歷的國家地區,包括法國德龍省、墨西哥、印度和日本所影響,大面積色塊的厚重顏料,多以刮刀層層疊加,捕捉了每束花的精神本質。
彭貢潘畫作色彩同樣鮮明,繡上紅鳥圖案的豔藍桌布奠定構圖,物件擺放形成節奏,筆觸展現靜物的瑰麗光影,突顯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閒適氛圍。米歇爾・亨利將威尼斯的廣闊風景與精緻的室內花卉並置對比。他以生動而細膩的印象派筆觸,透過寫實視角,呈現出場景的壯麗之處。
當代藝術家以靜物畫凝聚情感和觀念,交融文化,也不斷挑戰其概念界限。他們致力藝術實驗,以不同媒材追求獨特感官效果,煥發新意,展現這題材的無窮潛力。
法籍敘利亞畫家齊亞德・達盧勒的靜物畫是對存在本質的沉思。畫作打通內外之隔,營造平行世界。他拒絕使用法語「nature morte」(直譯為「死去的自然」),而選擇源自阿拉伯語的表達「沉默的自然」(法語「nature silencieuse」),日常物品如床、桌椅和窗簾超越了實用性,成為生死、知識、共融與神秘通道的象徵。
法國當代藝術家丹尼・拿傑對日常物的描繪呈現出獨有暴烈美。他營造粗放質感,充盈色彩別具混濁不純之美,他深入挖掘虛空派傳統,凋零花束盡見感官的恣意與倦怠,提醒觀者世間物質易朽,儘管畫作尺幅不大,主題卻因而更添深邃。
兩位日本當代藝術家諏訪敦與小林孝亘透過靜物畫解構現實,引發觀者對美學與哲學的深入思考。諏訪敦的超寫實繪畫足以迷惑感官,模糊現實與幻象間的界限。畫中的黑點或火焰忠實重現了他在閃輝暗點症狀下所體驗的視覺狀態,引領觀眾重新思考何為真實與感知,乃至觀看的本質。小林孝亘透過對日常物品的深度描繪,賦予平凡事物冥想特質,畫作常呈現出一種恬淡與靜謐感,借用靜物的形態和微小細節,體現物品與個人情感及世界的深刻連結。
韓國女性藝術家崔秀汀在畫布表面縫線,製造觸感,並基於數碼色彩機制重構景物,塑造立體形態與視覺幻象。加拿大中生代藝術家思凱・格拉布什顛覆傳統繪畫典範,以歷史之鏡呈現靜物畫,常將沙子混入顏料以增添畫面質感,豐富的畫布表面成為顏料交織震盪的磁場。二人皆為靜物畫注入了豐富的感官維度。
「瞬影留芳」盡現靜物畫題材的深廣,凝結不同時代風格,反映藝術思想變遷。從對有形世界的直接描繪,如今蘊含無形之境──深邃情感、跨文化碰撞和無盡創作可能,靜物畫永遠不斷啟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